Time:2024/9/30 10:26:15关注:15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神经内科裘昌林代预约专家加急请随时与专业人士联系 网上挂号预约电话微信同号:18768138470裘昌林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 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科门诊 擅长领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 执业经历 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社会兼职: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肌病学组顾问,“裘昌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特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研制的马钱子胶囊制剂已获得国家专利,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近年来着重开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老年性痴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急性脊髓炎等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并收到一定疗效。科教成果:培养继承人5人,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裘昌林主任医师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领域:[展开全部]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执业经历: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善于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经20多年的临床研究不断完善,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已经形成较强的专科、专病、专药优势和特色,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对神经系统的不少疑难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的治疗,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收到显著的疗效。从医30余年中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及论著,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偏头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偏头痛多发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正好涵盖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等人生中很重要的时间段。到目前为止,偏头痛的病因乃至发病机制都不十分明确。“偏头痛并没有器质性结构损害,是个功能变化,所以做CT、核磁查不出来,这是偏头痛的一个明确特征。”于生元教授介绍,从发病症状来看,偏头痛有五个特征:一是偏头痛不等于偏侧头痛,60%到80%的病人是单侧的,还有一部分病人,大概20%到40%是双侧头痛,还有的病人会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二是偏头痛的疼痛性质为波动样的疼痛,病人感觉为“跳着疼”;三是偏头痛为中重度疼痛,从疼痛程度上打分,最高为10分,偏头痛能达到4-10分;四是病人活动后会加重疼痛;五是偏头痛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怕光、怕噪音等。 于生元教授指出,偏头痛的诱因多为劳累、睡眠不足、情绪、气味、食物等。“有一些病例的偏头痛是由食物引起的,比如红酒、巧克力,还有的因为吃冰激凌而诱发偏头痛,叫冰激凌头痛。”于生元教授表示,每个偏头痛患者的诱因都不一样,诊断时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 做好偏头痛的疾病管理,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于生元教授介绍,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急性发作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手段。急性期为了快速,持续镇痛,减少头痛再发生,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状态,通常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二是预防性治疗,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减少发作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偏头痛急性止痛药物的效果。“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重要,患者发病次数多,长期吃药,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会产生药物依赖。”于生元教授提醒,“止痛片是双刃剑,有镇痛效果,但是如果重复使用,会增加大脑对于疼痛的敏感性,从而转变成持续性的头痛。如果出现药物过量性偏头痛(MOH),越吃药越痛。” CGRP靶向药物破解药物过量性偏头痛难题 在偏头痛患者人群中,药物过量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严重致残,引起患者极大的痛苦。在国内进行针对头痛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在人群中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比例达到0.6%,其中的一个重要诱发原因是已确诊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的患者为治疗急性头痛而过度使用药物,结果增加了头痛的频率和强度。 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治疗,第一步是戒药,可采用逐步减少药量或直接戒断的方式。“但是戒药的过程病人会比较痛苦,停药以后头痛会有反弹。”于生元教授介绍,“通过对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神经递质CGPR,对于偏头痛的发病起到关键作用。现在已经开发出CGPR的受体拮抗剂,以及针对它的单克隆抗体。这是一种预防性治疗药物,在药物过量性偏头痛的治疗中,通过预防性治疗药物能够控制头痛,病人依从性更高,戒药的成功率也更高。” 目前由于教授牵头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正在中国近30家研究中心开展并招募偏头痛合并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患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此次临床研究中心之一,相关信息可以参考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公示平台,试验登记号为CTR20210147。于生元教授表示,“我们很期待这个临床研究结果,也希望这款预防性治疗药物能够尽快在中国上市,让中国的偏头痛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获益,改善生活质量。”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神经内科裘昌林代预约专家加急请随时与专业人士联系
网上挂号预约电话微信同号:18768138470
裘昌林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
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科门诊
擅长领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
执业经历
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社会兼职: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肌病学组顾问,“裘昌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特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研制的马钱子胶囊制剂已获得国家专利,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近年来着重开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老年性痴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急性脊髓炎等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并收到一定疗效。科教成果:培养继承人5人,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裘昌林主任医师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领域:[展开全部]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执业经历: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善于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经20多年的临床研究不断完善,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已经形成较强的专科、专病、专药优势和特色,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对神经系统的不少疑难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的治疗,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收到显著的疗效。从医30余年中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及论著,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偏头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偏头痛多发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正好涵盖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等人生中很重要的时间段。到目前为止,偏头痛的病因乃至发病机制都不十分明确。“偏头痛并没有器质性结构损害,是个功能变化,所以做CT、核磁查不出来,这是偏头痛的一个明确特征。”于生元教授介绍,从发病症状来看,偏头痛有五个特征:一是偏头痛不等于偏侧头痛,60%到80%的病人是单侧的,还有一部分病人,大概20%到40%是双侧头痛,还有的病人会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二是偏头痛的疼痛性质为波动样的疼痛,病人感觉为“跳着疼”;三是偏头痛为中重度疼痛,从疼痛程度上打分,最高为10分,偏头痛能达到4-10分;四是病人活动后会加重疼痛;五是偏头痛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怕光、怕噪音等。
于生元教授指出,偏头痛的诱因多为劳累、睡眠不足、情绪、气味、食物等。“有一些病例的偏头痛是由食物引起的,比如红酒、巧克力,还有的因为吃冰激凌而诱发偏头痛,叫冰激凌头痛。”于生元教授表示,每个偏头痛患者的诱因都不一样,诊断时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
做好偏头痛的疾病管理,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于生元教授介绍,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急性发作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手段。急性期为了快速,持续镇痛,减少头痛再发生,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状态,通常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二是预防性治疗,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减少发作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偏头痛急性止痛药物的效果。“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重要,患者发病次数多,长期吃药,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会产生药物依赖。”于生元教授提醒,“止痛片是双刃剑,有镇痛效果,但是如果重复使用,会增加大脑对于疼痛的敏感性,从而转变成持续性的头痛。如果出现药物过量性偏头痛(MOH),越吃药越痛。”
CGRP靶向药物破解药物过量性偏头痛难题
在偏头痛患者人群中,药物过量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严重致残,引起患者极大的痛苦。在国内进行针对头痛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在人群中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比例达到0.6%,其中的一个重要诱发原因是已确诊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的患者为治疗急性头痛而过度使用药物,结果增加了头痛的频率和强度。
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治疗,第一步是戒药,可采用逐步减少药量或直接戒断的方式。“但是戒药的过程病人会比较痛苦,停药以后头痛会有反弹。”于生元教授介绍,“通过对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神经递质CGPR,对于偏头痛的发病起到关键作用。现在已经开发出CGPR的受体拮抗剂,以及针对它的单克隆抗体。这是一种预防性治疗药物,在药物过量性偏头痛的治疗中,通过预防性治疗药物能够控制头痛,病人依从性更高,戒药的成功率也更高。”
目前由于教授牵头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正在中国近30家研究中心开展并招募偏头痛合并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患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此次临床研究中心之一,相关信息可以参考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公示平台,试验登记号为CTR20210147。于生元教授表示,“我们很期待这个临床研究结果,也希望这款预防性治疗药物能够尽快在中国上市,让中国的偏头痛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获益,改善生活质量。”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神经内科裘昌林代预约专家加急请随时与专业人士联系
网上挂号预约电话微信同号:18768138470
裘昌林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
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科门诊
擅长领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
执业经历
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社会兼职: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肌病学组顾问,“裘昌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特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研制的马钱子胶囊制剂已获得国家专利,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近年来着重开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老年性痴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急性脊髓炎等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并收到一定疗效。科教成果:培养继承人5人,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裘昌林主任医师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领域:[展开全部]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执业经历: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善于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经20多年的临床研究不断完善,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已经形成较强的专科、专病、专药优势和特色,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对神经系统的不少疑难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的治疗,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收到显著的疗效。从医30余年中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及论著,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偏头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偏头痛多发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正好涵盖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等人生中很重要的时间段。到目前为止,偏头痛的病因乃至发病机制都不十分明确。“偏头痛并没有器质性结构损害,是个功能变化,所以做CT、核磁查不出来,这是偏头痛的一个明确特征。”于生元教授介绍,从发病症状来看,偏头痛有五个特征:一是偏头痛不等于偏侧头痛,60%到80%的病人是单侧的,还有一部分病人,大概20%到40%是双侧头痛,还有的病人会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二是偏头痛的疼痛性质为波动样的疼痛,病人感觉为“跳着疼”;三是偏头痛为中重度疼痛,从疼痛程度上打分,最高为10分,偏头痛能达到4-10分;四是病人活动后会加重疼痛;五是偏头痛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怕光、怕噪音等。
于生元教授指出,偏头痛的诱因多为劳累、睡眠不足、情绪、气味、食物等。“有一些病例的偏头痛是由食物引起的,比如红酒、巧克力,还有的因为吃冰激凌而诱发偏头痛,叫冰激凌头痛。”于生元教授表示,每个偏头痛患者的诱因都不一样,诊断时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
做好偏头痛的疾病管理,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于生元教授介绍,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急性发作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手段。急性期为了快速,持续镇痛,减少头痛再发生,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状态,通常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二是预防性治疗,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减少发作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偏头痛急性止痛药物的效果。“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重要,患者发病次数多,长期吃药,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会产生药物依赖。”于生元教授提醒,“止痛片是双刃剑,有镇痛效果,但是如果重复使用,会增加大脑对于疼痛的敏感性,从而转变成持续性的头痛。如果出现药物过量性偏头痛(MOH),越吃药越痛。”
CGRP靶向药物破解药物过量性偏头痛难题
在偏头痛患者人群中,药物过量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严重致残,引起患者极大的痛苦。在国内进行针对头痛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在人群中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比例达到0.6%,其中的一个重要诱发原因是已确诊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的患者为治疗急性头痛而过度使用药物,结果增加了头痛的频率和强度。
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治疗,第一步是戒药,可采用逐步减少药量或直接戒断的方式。“但是戒药的过程病人会比较痛苦,停药以后头痛会有反弹。”于生元教授介绍,“通过对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神经递质CGPR,对于偏头痛的发病起到关键作用。现在已经开发出CGPR的受体拮抗剂,以及针对它的单克隆抗体。这是一种预防性治疗药物,在药物过量性偏头痛的治疗中,通过预防性治疗药物能够控制头痛,病人依从性更高,戒药的成功率也更高。”
目前由于教授牵头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正在中国近30家研究中心开展并招募偏头痛合并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患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此次临床研究中心之一,相关信息可以参考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公示平台,试验登记号为CTR20210147。于生元教授表示,“我们很期待这个临床研究结果,也希望这款预防性治疗药物能够尽快在中国上市,让中国的偏头痛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获益,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