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23/6/15 21:12:20关注:61
头痛不用怕,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裘昌林黄牛代挂号为您带来精准治疗网上挂号预约电话微信同号:18768138470裘昌林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 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科门诊 擅长领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 执业经历 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社会兼职: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肌病学组顾问,“裘昌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特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研制的马钱子胶囊制剂已获得国家专利,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近年来着重开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老年性痴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急性脊髓炎等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并收到一定疗效。科教成果:培养继承人5人,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裘昌林主任医师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领域:[展开全部]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执业经历: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善于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经20多年的临床研究不断完善,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已经形成较强的专科、专病、专药优势和特色,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对神经系统的不少疑难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的治疗,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收到显著的疗效。从医30余年中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及论著,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病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全年龄组男女发病率约为4.5-19.7/100000。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帕金森病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母帕金森。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该归入哪一类疾病,曾称该病为“震颤麻痹”。但随着人们对该病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除了震颤外,还有肌肉僵直、写字越写越小等其它症状,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所以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后来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 随着帕金森病的进展,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抑郁等情绪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甚至于在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其患者就已经出现非运动症状。该病起病缓慢,最早的症状可以是震颤,也可以是运动迟缓或强直。常从一个肢体或一侧扩展到另一侧。 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一个叫中脑的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做黑质神经元。它们合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的其它一些区域,如纹状体,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至80%以上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便减少到不能维持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便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什么? 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 年龄老化:帕金森患者主要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中,并逞现出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的趋势。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遗传易感性: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生与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所有老年人或暴露于同一环境的人都会出现帕金森病。虽然帕金森病患者也有家族集聚现象,但至今也没有在散发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 以上的种种发现都显示,任何单一的因素均不能全部的解释帕金森病的病因。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中年以后,对环境毒素易感的个体,在接触到毒素后,因其解毒功能障碍,出现亚临床的黑质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不断死亡变性,最终失代偿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 帕金森病起病缓慢,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出现以下症状时,临床上就基本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了。 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例如看电视时或者和别人谈话时,肢体存在不自主的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节律性,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7次。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其它的疾病。 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病变的早期多自一侧肢体开始。初期感到某一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 运动迟缓:在早期,由于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强直,患者的上肢往往不能作精细的动作,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这在医学上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病人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像戴了一副面具似的,医学上称为“面具脸”。因口、舌、鄂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 其他: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如唾液和皮脂腺分泌增多,汗分泌增多或减少,大、小便排泄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少数病人可合并痴呆或抑郁等精神症状。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在中老年,特别是老年群体里面的神经系统变形性疾病,主要表现是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身体某部位开始出现颤抖,活动减少,无力等症状。帕金森病最早是英国的一个医生发现的,他姓帕金森,所以这种病就叫做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发病人数和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呢? 60岁以上的人可达到1%,65岁以上甚至达到2%,但是在55岁以下可能达到千分之一,50岁以下的可能就更少了。最近几年发现没有到50岁的人也出现这种疾病,所以帕金森病已经有了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帕金森病是一个变形性加重的病变,所以越到老年就会越严重,并且患病可能就会越多。 全世界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多少呢?中国的患者又有多少呢? 60岁以上如果是1%的话,中国可能就有200万帕金森病人。由于他们生活条件不一样,可能各个国家的患病率也不一样,总之这是一个发生老年群体里非常常见的一种病。
头痛不用怕,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裘昌林黄牛代挂号为您带来精准治疗
网上挂号预约电话微信同号:18768138470
裘昌林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
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科门诊
擅长领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
执业经历
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社会兼职: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肌病学组顾问,“裘昌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特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研制的马钱子胶囊制剂已获得国家专利,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近年来着重开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老年性痴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急性脊髓炎等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并收到一定疗效。科教成果:培养继承人5人,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裘昌林主任医师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领域:[展开全部]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执业经历: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善于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经20多年的临床研究不断完善,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已经形成较强的专科、专病、专药优势和特色,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对神经系统的不少疑难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的治疗,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收到显著的疗效。从医30余年中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及论著,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病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全年龄组男女发病率约为4.5-19.7/100000。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帕金森病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母帕金森。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该归入哪一类疾病,曾称该病为“震颤麻痹”。但随着人们对该病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除了震颤外,还有肌肉僵直、写字越写越小等其它症状,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所以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后来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
随着帕金森病的进展,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抑郁等情绪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甚至于在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其患者就已经出现非运动症状。该病起病缓慢,最早的症状可以是震颤,也可以是运动迟缓或强直。常从一个肢体或一侧扩展到另一侧。
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一个叫中脑的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做黑质神经元。它们合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的其它一些区域,如纹状体,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至80%以上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便减少到不能维持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便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什么?
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
年龄老化:帕金森患者主要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中,并逞现出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的趋势。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遗传易感性: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生与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所有老年人或暴露于同一环境的人都会出现帕金森病。虽然帕金森病患者也有家族集聚现象,但至今也没有在散发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
以上的种种发现都显示,任何单一的因素均不能全部的解释帕金森病的病因。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中年以后,对环境毒素易感的个体,在接触到毒素后,因其解毒功能障碍,出现亚临床的黑质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不断死亡变性,最终失代偿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
帕金森病起病缓慢,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出现以下症状时,临床上就基本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了。
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例如看电视时或者和别人谈话时,肢体存在不自主的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节律性,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7次。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其它的疾病。
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病变的早期多自一侧肢体开始。初期感到某一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
运动迟缓:在早期,由于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强直,患者的上肢往往不能作精细的动作,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这在医学上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病人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像戴了一副面具似的,医学上称为“面具脸”。因口、舌、鄂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
其他: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如唾液和皮脂腺分泌增多,汗分泌增多或减少,大、小便排泄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少数病人可合并痴呆或抑郁等精神症状。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在中老年,特别是老年群体里面的神经系统变形性疾病,主要表现是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身体某部位开始出现颤抖,活动减少,无力等症状。帕金森病最早是英国的一个医生发现的,他姓帕金森,所以这种病就叫做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发病人数和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呢?
60岁以上的人可达到1%,65岁以上甚至达到2%,但是在55岁以下可能达到千分之一,50岁以下的可能就更少了。最近几年发现没有到50岁的人也出现这种疾病,所以帕金森病已经有了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帕金森病是一个变形性加重的病变,所以越到老年就会越严重,并且患病可能就会越多。
全世界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多少呢?中国的患者又有多少呢?
60岁以上如果是1%的话,中国可能就有200万帕金森病人。由于他们生活条件不一样,可能各个国家的患病率也不一样,总之这是一个发生老年群体里非常常见的一种病。
头痛不用怕,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裘昌林黄牛代挂号为您带来精准治疗
网上挂号预约电话微信同号:18768138470
裘昌林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
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科门诊
擅长领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
执业经历
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社会兼职: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肌病学组顾问,“裘昌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特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头痛、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痛及顽固性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治疗有较好的的疗效,研制的马钱子胶囊制剂已获得国家专利,病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近年来着重开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老年性痴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急性脊髓炎等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并收到一定疗效。科教成果:培养继承人5人,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裘昌林主任医师
出诊地点: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领域:[展开全部]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执业经历: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男,194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副处级调研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善于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经20多年的临床研究不断完善,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已经形成较强的专科、专病、专药优势和特色,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对神经系统的不少疑难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的治疗,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收到显著的疗效。从医30余年中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及论著,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诊治中风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痴呆、三叉神经病、神经衰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等,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重症肌无力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病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全年龄组男女发病率约为4.5-19.7/100000。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帕金森病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母帕金森。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该归入哪一类疾病,曾称该病为“震颤麻痹”。但随着人们对该病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除了震颤外,还有肌肉僵直、写字越写越小等其它症状,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所以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后来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
随着帕金森病的进展,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抑郁等情绪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甚至于在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其患者就已经出现非运动症状。该病起病缓慢,最早的症状可以是震颤,也可以是运动迟缓或强直。常从一个肢体或一侧扩展到另一侧。
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一个叫中脑的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做黑质神经元。它们合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的其它一些区域,如纹状体,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至80%以上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便减少到不能维持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便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什么?
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
年龄老化:帕金森患者主要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中,并逞现出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的趋势。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遗传易感性: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生与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所有老年人或暴露于同一环境的人都会出现帕金森病。虽然帕金森病患者也有家族集聚现象,但至今也没有在散发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
以上的种种发现都显示,任何单一的因素均不能全部的解释帕金森病的病因。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中年以后,对环境毒素易感的个体,在接触到毒素后,因其解毒功能障碍,出现亚临床的黑质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不断死亡变性,最终失代偿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
帕金森病起病缓慢,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出现以下症状时,临床上就基本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了。
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例如看电视时或者和别人谈话时,肢体存在不自主的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节律性,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7次。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其它的疾病。
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病变的早期多自一侧肢体开始。初期感到某一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
运动迟缓:在早期,由于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强直,患者的上肢往往不能作精细的动作,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这在医学上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病人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像戴了一副面具似的,医学上称为“面具脸”。因口、舌、鄂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
其他: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如唾液和皮脂腺分泌增多,汗分泌增多或减少,大、小便排泄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少数病人可合并痴呆或抑郁等精神症状。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在中老年,特别是老年群体里面的神经系统变形性疾病,主要表现是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身体某部位开始出现颤抖,活动减少,无力等症状。帕金森病最早是英国的一个医生发现的,他姓帕金森,所以这种病就叫做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发病人数和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呢?
60岁以上的人可达到1%,65岁以上甚至达到2%,但是在55岁以下可能达到千分之一,50岁以下的可能就更少了。最近几年发现没有到50岁的人也出现这种疾病,所以帕金森病已经有了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帕金森病是一个变形性加重的病变,所以越到老年就会越严重,并且患病可能就会越多。
全世界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多少呢?中国的患者又有多少呢?
60岁以上如果是1%的话,中国可能就有200万帕金森病人。由于他们生活条件不一样,可能各个国家的患病率也不一样,总之这是一个发生老年群体里非常常见的一种病。